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未来产业

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培育未来产业。未来产业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,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、先导性、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,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培育交通运输未来产业,对于增强新动能、塑造新优势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需强化保障
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5G通信、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,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应用,同时进一步融合深度学习、计算机视觉、高精度定位等先进技术,加快由封闭场地测试向道路测试推进、由试点示范向商业试运营快速迭代。
目前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地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、特定时段从事出租汽车、物流配送等商业化试运营,且应用规模不断扩大。尽管自动驾驶在政策、技术等利好因素推动下加快发展,但仍面临复杂恶劣天气下传感器精度受限、法律责任界定模糊、公众信任度有待提升等问题,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:
国家层面,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,加强自动驾驶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协同建设,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,加强运载工具、智能交通等相关标准协同制定。
企业层面,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建立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,推动自动驾驶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赋能和应用,并进一步优化综合运输流程和提高服务保障能力。
行业层面,以科技创新赋能自动驾驶发展,推进交通运输技术、方式和治理变革,构建数字出行网、智慧物流服务网和现代化行业治理信息网。
交能融合助力绿色转型产业升级
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。交能融合发展,是交通基础设施、交通运输装备、交通能源供给三大行业生态的深度融合,有利于减少碳排放,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从经济效益来看,交能融合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高地,通过合理配置公路、铁路、水运、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,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,最大限度挖掘各运输方式的绿色效能,进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经济性。
从环境效益来看,交能融合发展有利于新能源汽车、船舶的推广应用,减少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、细颗粒物排放,持续改善空气质量。相较于传统汽车、船舶,新能源汽车、船舶的能量转化率更高,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低碳绿色发展。
笔者认为,交能融合发展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协同建设,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设施统筹布局规划;充分考虑煤炭、油气、电力等各类能源输送特点,强化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,提高设施利用率。
统筹协调交能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,系统推进新兴技术与应用创新引领;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与综合能源系统一体化集约水平,提高交通能源自洽和能源微网化程度。
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面,提高交能融合各类主体高效协作能力,提升交能融合发展环境与民生友好水平,丰富交通运输自洽能源支撑的发展模式。技术与人才保障层面,明确交能融合发展人才需求,强化学科体系建设,完善人才培养体系。
适老化出行迎来发展新机遇
2023年9月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,新建、改建、扩建的交通运输设施、城乡道路等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。无障碍出行环境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公平的出行机会,有力促进个体发展和城市包容性。
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,将为交通运输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,笔者认为,应在多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。
一是AI赋能无障碍出行产业。基于AI技术的语音识别、视觉辅助、手语翻译等功能,助力视障、听障等群体提升自主自理能力。通过在无障碍设施中嵌入智能监测技术,如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、盲道和步行空间通畅性,异常时及时预警并进行相应处理。
二是数字化无障碍地图便利出行。通过一体化无障碍导航地图,帮助残障人士获取出行信息和出行规划,提供实时设施设备可用信息,视障人士路线导引、路口语音提示及路线偏离预警等出行服务。
三是主动式无障碍服务优化出行。智能识别残障人士并提供相应服务,如电梯自动识别轮椅并延长关门时间,道路交叉口主动识别行动缓慢的步行者、轮椅、婴儿车等,根据其行进速度适当延长绿灯时长。
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协同发展
以出行即服务(MaaS)为代表的未来交通运输体系,是将多种交通方式进行整合,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,打造便捷、经济、安全的运输服务体系。笔者认为,未来交通运输场景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,实现人和物在不同节点间高效运转,应重点推动以下工作:
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,实现基础设施、装备、标准、信息与管理有机衔接,通过标准化、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设施转运效率,实现不同运输环节数据交互,为协同调度提供决策依据,打造以全链条快速化为导向的运输服务体系。
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约束作用,促进交通通道由单一向综合、由平面向立体发展,统筹考虑各运输方式规划建设协同和新型运输方式探索应用,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、能源、水利等基础设施统筹,提高运输资源利用率。
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,加快货运枢纽多式联运与集疏运体系建设,统筹转运、口岸、保税等功能,提升联运效率与物流服务水平。按照产城融合、开放共享的原则,做好枢纽发展用地功能管控、开发时序协调。
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抓手,推动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融合建设,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,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“一张网”。推动规划建设统筹和管理协同,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公路与市政道路高效对接,以及铁路、公路、机场客运枢纽与城市公交系统有机整合。
推动交通运输与各类产业联动发展
交通运输贯穿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生产、流通、交换、消费的各个环节,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催生出众多新业态新模式,是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。笔者认为,未来交通运输产业将打破单一产业界限,进一步促进产业间联动发展。
在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融合方面,应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规则制度重构,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中心,打造开放、安全、稳定的物流供应链体系。推动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,实现跨领域、跨地区和跨运输方式顺畅衔接,完善“平急两用”现代物流体系和应急物资法律标准建设,加强应急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。
在推进交通运输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方面,交通运输将与生产制造跨行业合作,促进现代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,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。通过推动交通运输与生产制造、流通环节资源整合,鼓励物流组织模式与业态创新,支持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。
在推进交通运输与文旅融合方面,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,加快国家旅游风景道、旅游交通体系等规划建设,完善公路沿线、服务区、客运枢纽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。健全重点景区交通集散体系,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,推进文旅企业与运输企业合作发展,实现交通运输深度覆盖与文旅运营推广专业化相互促进。
上一篇:涛涛车业:公司越南工厂和美国制造基地均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