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微信号码

    longdan-industry
  • 2024-12-31
  • 0

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交通运输现代化产业体系

5


         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、先导性、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,交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,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。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,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交通产业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,将有力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。

         强化科技引领

         交通运输作为产业体系中的关键部门之一,对于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经济贡献,也有力保障了上下游产业体系发展。2023年,我国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.6%,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(9.8%)、金融业(8.0%)、房地产业(5.8%),显示交通运输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了突出作用。从全社会物流成本构成来看,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.4%,其中运输费用与GDP的比率为7.8%,而美国的运输成本与GDP的比值自2012年以来一直稳定在6%左右,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有提升空间,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大。

          想要释放行业发展潜力,需加快激活交通运输产业新质生产力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,以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,在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型生产要素、新型劳动者、新型生产关系等“五新方面”持续发力,通过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、提升数据技术赋能水平、强化高水平技术要素供给推动交通运输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实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提升,进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
          构建“四梁八柱”

          交通运输具有产业链条长、关联范围广、区位影响大、技术密度高等特征,推动交通运输产业现代化发展,应充分发挥交通运输集聚经济要素和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作用,以交通运输产业链延链、补链、强链、引链、创链为路径,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产业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
          围绕一流设施、一流技术、一流管理、一流服务,通过大通道、大网络、大枢纽孕育大产业,聚焦与交通运输最直接紧密的关联产业,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、文化旅游、装备制造、智能建造、高新技术等融合发展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推动交通运输与本地优势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交通物流产业链、交通旅游产业链、交通建造产业链、交通装备产业链、特色服务产业链、未来交通产业链,培育“5+X”交通产业融合新链条。

         深度挖掘交通运输沿线资源、空间场地资源、后市场资源,用好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,大力发展交通数字经济、交通路衍经济、交通枢纽经济等新业态,开展交通科技创新,打造“3+1”交通产业融合新业态,培育壮大交通运输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。

         产业梯级推进

         按照“传统产业—关联产业—新兴产业—未来产业”的产业梯级体系,以交通运输高质量为主线,重点提升传统交通运输服务产业,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,巩固延伸交通关联产业,培育壮大交通新兴产业,前瞻布局未来交通产业,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现代化。

          一是深化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转型。扩大交通运输有效投资,以公路、航道、港口、机场和综合客货运枢纽等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为重点,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全要素、全周期、全区域数字化建设,开展交通基础设施与装备智慧化网联化升级,推进交通大数据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。大力发展电商快递、网络货运、城市绿色配送、多式联运、共享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,拓展“ETC+互联网”服务功能和多场景应用,开发“大数据+交通服务”,推行物流全程“一单制”“一站式”服务,推进“物流平台+”物流交易、供应链、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。挖掘交通运输数据价值,促进政企间数据高效有序流通,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共享和增值服务,支持行业龙头企业、数字平台企业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。

         二是推动交通运输关联产业融合发展。打造“交通+”建造产业链。大力发展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工程项目设计、装配式建筑以及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咨询,推广预制化、标准化、工业化的项目建造方式,推进交通建造科技化、工业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品质化发展。打造“交通+”装备产业链,聚焦汽车和智能汽车、轨道交通装备、航空航天装备、高端船舶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条,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,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、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,推动整车企业由车辆生产制造商向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。打造“交通+”旅游产业链,推进“快进”旅游通道与“慢游”旅游网络建设,推出一站式旅游客运服务,培育新型交通旅游产品。

         三是培育壮大交通运输衍生业态。大力发展路衍经济,重点发展主题服务区、综合能源开发等交通路衍经济融合业态,建设文旅、物流、绿色、智慧等主题服务区,推动人流密集、车流量大的服务区与沿线文化、业态拓展、商业模式进行深度融合,完善公路服务区充电桩、换电站、综合能源站等,将服务区打造为城市消费新空间。大力发展交通枢纽经济,积极拓展客运枢纽商业、金融、文化以及货运枢纽加工、保税、金融等功能,发展临空经济、临港经济、高铁经济等,实现交通枢纽功能多样化发展。

         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交通产业。结合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、5G、区块链、元宇宙等前沿技术,前瞻布局智能交通、新能源、低空经济、交通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。大力支持新一代智能交通装备、无人机、智能网联、智慧出行等领域重大科技攻关、创新产品迭代和基础科学进步,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、颠覆性技术研究,同步开展政策创新、标准更新和生态打造,培育低空物流、低空旅游等未来交通商业化应用场景,引导交通新质生产力加快转化为产业竞争力。

(作者单位: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)


联系邮箱

website@longdan-industry.cn

微信二维码

扫一扫,微信咨询